引文
“在那化肥以規模定義霸主與強弱的年代,規模被視為實力雄厚的象征和衡量標尺。這也也帶來了只求規模而忽略品質的畸形發展模式,甚至是化肥產能的嚴重過剩。
假如放在更大維度上看化肥廠的規模,只論規模大,那只是人類小圈子里的比拼把戲,蝸牛角上的戰爭。那些稱王稱霸的化肥廠產能充其量是滄海一粟,因為有一個更大產能的化肥廠在億萬甚至幾十億萬年就已經開始生產化肥了。只是它沒有化肥廠的磚墻圍欄和生產化肥的設備,別說沒有留下那些虛幻的品牌,甚至連名字都沒有。但論資格、論產能都不是當代那些號稱世界第一的化肥廠都無法比媲及的。因為它有天大的規模,它叫閃電。
假如沒有閃電,人類就將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廠’?!?/span>
據估計,每年地球上空會出現31億多次閃電,平均每秒鐘100次。每次放電,其電能高達52700千瓦時,連世界上最大的電力裝置都不能和它相比??諝庵泻姓伎傮w積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氣,閃電時,電流高達10萬安培,空氣分子在瞬間被加熱到3萬攝氏度以上,致使大氣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繼而轉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與二氧化氮反應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據測算,每一次打雷,都有大約1—2噸的氮素隨著雨滴落到地面。全球每年由雷雨(閃電)“合成”的氮肥達5億噸。這5億噸從天而降的化肥,相當于5萬個年產 1萬噸的化肥廠的產量總和。
很多年前,有人在田野里豎立三根桿子(制肥器),一般是木桿,桿高約20米,桿距120米,桿子頂部裝有金屬接閃器,用金屬導線從接閃器一直引到地下埋入土中。建立后,曾進行了兩次雷擊實驗。
在每次雷擊后對實驗地段附近地區的雨水及土壤進行化學分析,測量其中硝酸態氮含量的增減。第一次雷擊強度較小,比較明顯的范圍半徑約15米,有效面積約1畝左右。經過土壤分析。結果是約增氮1.88斤至2斤,相當于硫酸銨9.4斤—10/畝。第二次雷雨強度較大,以實驗 地點為中心50米半徑范圍內,平均每畝增加2.7公斤,相當于硫酸銨13.55公斤。
從以上實驗可以看到,雷電確實起到了把空氣里的氮“固定”到土壤里去的作用。更有趣的是,有人為了驗證人工閃電制肥實驗的效果,在實驗室里用人工閃電做了實驗。結果,經過閃電處理的豌豆比未處理的提早分枝,分枝數目也有增加,開花期也提早十天左右;處理過的玉米抽穗提早了七天;處理過的白菜增產15—20%,證明閃電對農作物確有一定好處。
雖然這些數字只是從次數不多的試驗中分析化驗的結果,但是它可以直觀地說明,閃電可以增加土壤里的氮肥,對農作物的生長有一定好處。
常言道:食為人天,農為正本,農穩則天下安。但實現這一切,化肥功不可沒。但閃電能制造化肥,它無疑是給人類借助空氣制造面包的圣人的“圣人”。
請感恩閃電“圣人”吧!
周末愉快,下周再來。
完
點擊屏幕左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雜志及行業信息。